岁末腊月之中,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忙碌着打制年糕。
这古老习俗的第一篇章,是精心挑选上乘的圆粒糯米与籼米,以七三分的比例混合,如诗人调配诗句般细致搅拌。随后,将米粒安置于瓦陶水缸,浸泡于时间的长河中。观察缸中米的演变,顺应天气的律动,决定浸泡的深浅,或一两日,或三五天。待米水泛起白沫,便将米粒捞出,经过溪流的洗礼,纯净如处子,以待磨粉。
磨米粉,是力的诗篇,需两位壮汉,如山岳般立於石磨两侧,不断喂米,轮流推动石磨,转动的磨盘吟唱出哗哗的粉流。俗语云:“樱桃甜美,树不易栽;年糕香糯,磨难中来。”即使电动磨粉机便捷无比,却无法复制手工磨出的地道醇香。石磨粗粝的米粉,却能赋予年糕独有的细腻与坚韧。
蒸煮,是年糕灵魂升华的序章。火,需取自山林松木,释放其独特的清香;蒸笼,必须是竹制,底部铺稻草垫,维持年糕的本质韵味。
蒸熟后的米粉,经揉捏拍打,化作各式形态,晾於竹匾之上,待表面光润滑溜,即可收藏。最简易的储存法,便是以立春前的溪水浸泡於瓦陶缸,随取随食。
大年初一,孩童的碗中必有一条完整的年糕,淋上鲜汤,搭配自家腌制的雪里蕻,成就一份美好的早餐。年饭桌上,炒年糕以金黄的玉米为伴,色彩斑斓,一口咬下,香糯满口,滋味非凡。
油炸年糕,更是需耐心等待的艺术。炸糕人手中,年糕如同珍馐,待表面焦黄,轻轻夹出,一竹签穿底,刷上酱料,甜辣由人,美味极致。
在婚嫁之喜中,年糕亦担当重任,替代喜饼,成为新郎呈给新娘家的心彩礼。喜饼年糕,工艺繁复,却形态精美,寓意吉祥,既可果腹,又可供赏。
年糕,寓意年年高升,是除夕、正月初一、十五必备之食,人们期盼着这糕点上的吉祥图文,能为来年带来好运连连。